首页 > 原创 > 正文

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交是必备的能力之一。从小培养孩子具备社交能力,对未来的性格发展与人际互动深具助益,父母可透过4大步骤:观察模仿、从游戏中练习、实际演练、给予正向回馈,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正向的人际关系。

根据刊载于美国公共卫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花费20年观察将近800名儿童,发现孩子某些社交情感能力可能是未来人生成功率的有力预测。研究指出,具有乐于助人与分享特质的幼儿园孩童较可能取得大学学位,且在25岁能有份全职工作;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孩子过量饮酒和触犯法律的可能性也较小。

社交能力的发展

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从家人依附关系、肢体或语言互动,之后才会与他人社交,接着分别从大脑及心理层面来探讨。潜力种子儿童教育中心主任吴怡璇提到,在大脑学习层面,大脑本能在寻找与他人连结,宝宝会以哭、闹等方式与人互动,表达自身的情绪和需求,大一点的孩子会希望大人陪他玩、或躲猫猫等游戏与人互动。比起其他玩具,孩子在互动关系中学习的最好,对大脑的刺激也最多元。

在心理层面,社交人际关系好的孩子,喜欢别人、也被别人喜欢,更会喜欢自己,并朝着正面、积极和快乐的发展。反之,社交人际关系差的孩子,不受他人喜欢、不喜欢别人、渐渐也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负面人格特质和反社会行为。

可能面临的4项社交障碍

孩子渐渐接触不同的社交环境及对象之后,问题可能就此浮现出来,吴怡璇主任整理出以下4项社交障碍,并教导父母该如何观察及解决。

1. 语言理解度和互动语言不足

吴怡璇主任指出,在与他人社交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很重要。由于3岁前的孩子,大脑语言区块尚未成熟,表达能力不足,这时孩子自然容易出现动手动脚的肢体表达,因此而引发冲突;而在「听」理解力较差的孩子,在互动中无法跟他人对话和回应,或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游戏规则听不懂,而无法融入其中,进而导致社交互动变得更弱。
若孩子出现以上状况,建议孩子2岁前,父母可担任「解码器」的角色,帮语言差的孩子说出来,增加语言理解;2岁以后,则是鼓励孩子表达,父母在旁采用引导式的做法,训练孩子说出需求和叙述事情。

2. 社交互动经验不足

这样的社交障碍,最常出现在独生子女身上,吴怡璇主任提到,此项不仅与孩子本身气质相关,「经验」也是其中影响最深的原因。现今双薪家庭众多,父母无法挪出多余的休息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长时间与电子产品相处,长期下来,社交弹性逐渐变弱,不太懂得合作及轮流,在社交上就容易遇到挫折。

建议父母可透过玩游戏的过程,观察孩子在社交上的弱点,并找到方法解决。除了提供这类型孩子更多样的社交环境,还要适时地找出解决方法,才能有效改善孩子在社交上遇到的问题。

3. 察觉、表达情绪有困难

吴怡璇主任提到,3岁以前的孩子,无法察觉自身情绪并表达内心感受,易以哭闹、大吵大闹的方式表达出来。而3岁以上的孩子虽有语言,但慢慢体会到生活必须与他人相处,在面临不同的环境转换时,会体验到愤怒、挫折、忌妒等多种情绪,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经历这阶段的孩子,建议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习表达情绪,即能避免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如打人。管理好自我情绪后,再学着察觉他人的情绪变化,进而就能同理别人。

4. 患有情绪互动障碍相关疾病

有时孩子出现社交障碍,除了考虑外在因素,其实可能是因为孩子有发展障碍!吴怡璇主任表示,像是患有自闭症、过动儿或是发展迟缓等症状的孩子,在社交方面会面临严重的障碍,如冲动行为多、对人际互动反应过低等。

若要改善,父母须花上比一般孩子更长的时间,建议父母若发觉孩子的发展比一般孩子来得慢,适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协助,以免延误孩子的诊断时间。

独生子女.提供多样的社交环境

独生子女的家庭形态越来越多,吴怡璇主任提到,这类型孩子的性格大多会以大人为中心的生活,较不擅长与同侪相处,面对同侪冲突也较不知所措。父母可尝试提供孩子更多不同的社交环境,像是:多带孩子到公园、亲子馆等公共场所与同侪相处,可慢慢增加人际经验。若能在进入幼儿园前,先从人数少的小团体慢慢适应,进入学龄阶段后,也能较好衔接。

勿将手足互动当做他人社交的代表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社交场合,吴怡璇主任指出,孩子从小可透过与手足间的互动,慢慢建立社交能力。她也提到,相较老大,排行老二的孩子,社交技巧通常较佳,原因在于有哥哥或姐姐可以成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经由模仿再内化成自己行为。

「手足冲突就是最好的教育!」吴怡璇主任也表示,手足争吵可帮助孩子先在家中学会情绪管理,但常常会听到父母教导哥哥姐姐要让弟弟妹妹。她提醒,孩子在学龄前的心智尚未成熟,父母应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一视同仁」对待家中的孩子。通常手足之间的争吵多为抢夺玩具、争宠等,父母应找出问题所在,采用公平原则,教育孩子「好好吵架是必要的,但彼此冷静后,也要学着解决问题。」

另外,吴怡璇主任提醒,良好的社交是要在不同环境情形、不同对象下弹性运用。在家中与手足互动,只能当做孩子社交能力的经验,不等同于对外的社交互动,如老幺未必在学校都像在家中,有人会让他先玩玩具。

4步骤,训练孩子社交能力

吴怡璇主任说明,0~2岁的孩子其实没有真正的朋友,即使与同伴坐在一起玩,但彼此间没什么交流,玩着所谓的「平行游戏」。2岁以上的孩子,会开始对社交产生兴趣,会先将玩伴当做玩具探索,相处方式甚至会出现咬、抓等行为,这时父母应积极进行社交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正面的经验,未来的社交能力发展才会完整。吴怡璇主任说明,可藉由观察模仿、从游戏中练习、实际演练、给予正向回馈4步骤,进行孩子的社交练习。

.观察模仿:孩子一开始会透过模仿学习如何与他人社交,像是要有眼神交流、看到人要微笑等,这时父母应以身作则,否则让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养成。

.从游戏中练习:在游戏里,透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孩子跳脱自我,探索更多不同的关系,领略到他人的感受,能有效加强培养社交能力。

.实际演练:透过以上两种方式后,要让孩子熟悉社交技巧,这时就需要实际演练。父母提供孩子不同场合、环境,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社交行为,接触不同的玩伴以累积经验。

.给予正向回馈:若孩子做出正确的社交行为,父母应给予回应,像是:孩子跟自己打招呼时,自己也要给予相对的回应,这么做能增加其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被认同,也会提升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