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骗人的妈妈,并不是真的满口谎言,而是用一种更柔软、更智慧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周末,一个朋友叫我去她家吃火锅。
在餐桌上,我和我的朋友坐下来大吃一顿。取而代之的是她六七岁的儿子程程忙着:帮我们喝一会,提醒我们肉可以同时吃。
吃完饭,我正要帮朋友收拾碗筷,却被她拦住了。
见她没有碰碗筷,她夸张地“哎呀”了一声,一脸尴尬地对程程说道:
“宝贝,这碗怎么还这么烫?
我和阿姨都受不了了。 ”
橙橙见状,主动收拾餐具。
他一边走向厨房,一边用略带自豪的语气说道:
“你们地球人当然做不到,我是塞罗奥特曼的后裔,再热也不过如此!”
朋友见我一脸懵逼,哈哈大笑:
“都说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要我说的话,聪明的妈妈要学会骗人。”
自从发现儿子迷上了奥特曼后,朋友就“骗”了他说:
经常帮助地球上的人,奥特曼的超能力就会被唤醒,长得越久,实力就越强。
儿子一听,就真的开始主动满足朋友们的各种要求了。现在,他变成了一个有爱心、懂事的小大人。
这一刻,我深受启发:
原来,你可以骗人,这是做母亲的最高境界。
妈妈越会“骗”人,孩子越自律
不经意间,偶遇博主“白杨先生”。
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北京大学特殊奖学金。现在他是一位著名的老师。
在一段视频中,他感叹道:
“如果当年我妈骗我,我根本就考不上北大。”
原来,她上小学的时候,妈妈骗白杨说她是文盲。工厂不要她了,以后她也挣不到钱让白洋念书了。
为了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妈妈希望白杨每天放学后都能回家给自己讲课。
她吓得白杨上课都不敢乱动。他一回到家,就赶紧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妈妈。
妈妈不仅边听边做笔记,还时不时问儿子问题,夸儿子说的好。
就这样,白杨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长大后,他领悟了母亲的智慧:
“事实上,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费曼方法:
每天留出半小时,让孩子当小老师,把学到的东西告诉家长。这是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最不自控的。
他们只知道玩手机很开心;他们也乐于吃零食和晚睡;如果他们能做作业和上学,他们会更快乐。
在他们眼里,不允许他们偷懒放纵的都是“坏人”。
“坏人”说什么,他们自然不听。
聪明的妈妈往往不会跟孩子讲道理,也不会发脾气,而是利用孩子的心理,以退却的方式推动孩子前进。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骗”人的妈妈,前央视主持人周舟。
儿子跳舞的时候,周舟想给他培养一个爱好。
因此,她经常带着舞蹈去听音乐会,结识了许多钢琴家。
在周舟的指导下,儿子果然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提出要学。
周舟闻言。他虽然很开心,但表面上却故作困难,故意说道:
“算了,学钢琴又苦又累,还是别学了。”
没想到,这样一来,儿子就想多学点。
儿子坚持了几个月后,周舟终于“勉强”答应了下来,继续“欺骗”儿子说:
“如果你真的想学,你妈妈可以把钢琴送给你作为生日礼物,但这是给你的特殊礼物,如果你买回来,就没法还了……”
儿子用力地点了点头,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自觉主动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都有类似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越是强迫孩子做某事,他们越是拒绝做。就算表面上屈服了,他还是在幕后走自己的路。
因为迫害和催促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个时候,妈妈不妨撒个小谎,激发孩子的恐惧、好奇,甚至是叛逆的情绪,让孩子从“我必须做”变成“我想做”。
妈妈的“谎言”会成为孩子自律和坚持的助推器。
妈妈越会“骗”人,孩子越独立
前段时间,在群里看到一个女同学在吐槽自己的孩子。
她说,女儿今年已经上初中了,但她什么也做不了。
住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女儿把脏衣服都存了起来,连内裤都放在行李箱里,带回家给妈妈洗。
有一次,家里的老人生病了。
女同学整天忙着跑去医院,忘了给女儿准备下周要穿的衣服,女儿被她气坏了。
这一切自然让她心碎。
可她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小孩子,只是她带大的。
有段时间,女儿总想着急做家务。
但每次女同学认为女儿过得不好的时候,她都会当着女儿的面,把女儿洗干净的衣服脱下来再洗一遍。
她对女儿的厨艺也很挑剔,说:
“你笨手笨脚,你不是为工作而生的,好好学习吧!”
当时她告诉我们这件事的时候,有人指出那个女同学太直了,对孩子说一点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
但女同学并不在意。
事实上,亲子关系中的“谎言”有时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教育方式。
它的核心是爱,也是智慧。
在知乎提问“你见过哪些家长对你的教育方式赞叹不已?”下,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那就是“骗”孩子的角色扮演:
当我儿子拒绝刷牙时,他“骗”了他成为卫生专员:
安排全家排队,分发牙刷,挤牙膏,检查父母的牙齿;
儿子不想回家的时候,就“骗”他当小卫士:
告诉他妈妈怕黑,需要你帮她带路;
儿子不想睡的时候,就“骗”了他当宿舍管理员:
每天监督大家在这个时间睡觉,检查大家有没有关灯……
没想到,在被委以重任后,原本娇气调皮的儿子,真的成了父母的小帮手。
他不仅把自己的事情照顾好了,还学会了照顾家人。
此后,网友们常常想方设法给孩子“套路”,孩子也越来越让家长放心了。
作家郑元杰曾经说过: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方式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方式教育50个孩子。”
其实,简单粗暴的责骂和打压是每个人的常态。
然而,如何花时间、想办法为孩子策划一场“骗局”,引导孩子学习成长,还需考验家长的智慧。
“欺骗”孩子并不是把孩子当作傻瓜。
而是以温柔有爱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不同的角色,激发孩子承担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更加独立和有能力。
妈妈越会“骗”人,孩子越自信
还记得那个曾经火爆全网的短片《努力一点点》吗?
M是一个喜欢踢足球的小男孩,但他个子不高,协调性不够好。
训练结束后,教练对M的妈妈说:
“M的基础不是很好,头球技术基本为零。”
但回到家后,面对失意的儿子,妈妈并没有将教练的话如实告诉,而是笑着说道:
“我和你的教练谈过,他说你一直在努力。
以前,你根本无法头球,但现在你可以时不时地做到这一点。
多一点努力,一点点接触就足够了。 ”
当儿子哭着对妈妈说“我追不上别人”时,妈妈坚定地对他说:
“没关系,你不需要超越所有人,只要努力超越眼前的人即可。”
因为妈妈的“谎言”,原本自卑甚至想放弃足球的男孩逐渐相信:
多敲几下,快一点,再用力一点,这就足够了。
最终,在关键的比赛中,头球技术为零的M一跃而起,帮助球队扳平了比分。
一个能“骗”人的妈妈,能看出孩子的问题。
但同时,她也能看到孩子们的努力和奋斗。
当孩子遇到挫折、沮丧时,她更愿意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鼓励他继续努力,相信他最终会成功。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奇葩说》冠军青云的报道,里面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
青云生来就没有那么出彩。
从小学到高中,她6次转校,每次去新学校,成绩都是全班倒数。
一位老师骂她:
“青云,这是马尾巴裹着豆腐,我提不起来!”
他甚至对青云的妈妈说:
“这小子以后连高中都考不上,尽快送他去技校吧。”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生气并责骂他们的孩子。
但青云的妈妈却用“算命”的话来鼓励女儿:
“妈妈给你想好了,到四年级,你就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了。”
“妈妈重新计算了一下,成为年级第一的时间是初一。”
虽然“算命”和“失败”一次次,但母亲始终坚定地告诉女儿:
你是最棒的。
终于,高二的时候,战青云真的成为了年级第一。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成年人的期望会影响孩子最终的行为结果。
或许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孩子看不透父母为了鼓励他而编造的谎言。
是孩子看到了谎言背后的信任和爱,所以他选择相信自己,加倍努力,从心底里成长出一种让父母的期望成真的力量。
作家傅首尔曾在《奇葩说》中这样说: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就跟着妈妈住在米仓里。米仓里到处都是老鼠,把小福尔吓坏了。
妈妈骗她说:
“老鼠会在晚上给熟睡的孩子带来糖果。”
每天早上,傅首尔醒来的时候,会在枕头边发现一颗糖果。
一颗小小的糖果,一个好的谎言,就像一把伞,在暴风雨中保护着孩子,给了她战胜恐惧的信心。
即使在未来,生活的真相也会逐渐展开。
被母亲的温柔和智慧治愈的童年,早已成为孩子生活的温暖背景。
我记得读过这句话:
“好的教育,不是始终保持‘正确的原则’甚至‘无私’,而是用适当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一个能骗人的母亲,并不是真的满口谎言,也不是空口不言不信。
而是一种扭曲的、柔软的智慧。
背后隐藏着对孩子的期待和保护。
相信当妈妈开始学会说谎时,这种力量会激发孩子成长的能量,让孩子更加自律、独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