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正文

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个大学生的父亲。父亲得意地告诉我,他女儿三年前上清华大学,今年儿子上北大。

我问农民的父亲:“你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名牌大学,你有什么诀窍吗?”

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识字,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花招,就是让孩子教我!”

农民的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读书,自然没有文化教孩子,但又不能让孩子乱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方案:

每天孩子放学回家,他都让孩子告诉他学校老师教他什么;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也在旁边看孩子的课本,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如果你不明白,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如此一来,孩子既是学生又是“先生”,学习热情不言而喻!就算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他们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从小学一直上升到高中,直到考上重点大学……

很多家长听到这话,一定想说:“我哪有那个时间啊!我每天都忙着打工挣钱养家,还得听孩子们教我。” 作为父母的尊严?”

1

启发一:让孩子“当”老师,爱上“教学”

让孩子“当”老师的目的是什么?中考高分,争夺名次?不!为什么?

曾经有人用胡萝卜和兔子来形容孩子的学习。

伸手把胡萝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停地往前跑。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因为这样,你可以进入重点学校,你以后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这只是学习的初级状态,即为生存和利益而学习,并与他人竞争,参照社会规则和他人。

更妙的是,没有胡萝卜,兔子还会往前跑。为什么?因为这只兔子喜欢奔跑!感觉它在跑步中收获了很多成就感,不管有没有胡萝卜或者其他外在的激励,它都会自动往前跑。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是因为您可以从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到乐趣!

因此,让孩子“成为”老师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注重学习中的成就感。如果父母能达到这个目标,孩子就不会特别注重与他人比较,而应该只与自己比较。学了更多的知识,他们就会进步,当然也应该开心。如此一来,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您将培养出喜欢奔跑的兔子。

2

启发二:让孩子沐浴在赞许欣赏的阳光下

孩子通过对父亲的教导,一方面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获得信心和动力,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欣赏是教育的真谛,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著名歌剧歌手恩里戈·卡鲁索 10 岁时,他的音乐老师说:“你是聋子,你不会唱歌。你的歌就像风吹过的百叶窗。”

回到家后,卡鲁索非常难过,向母亲哭诉。这时候,妈妈肯定的说道:“儿子,你其实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你听着,你今天的歌声比昨天好多了,我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歌手!”

后来,卡鲁索回忆起自己的成功之路,说:“是妈妈的肯定的话,让我有今天的成绩。”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是充满自豪和自信的,此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分享喜悦,分享成功。因此,家长不妨找个合适的时机,创造一个情境,适当地欣赏自己的孩子。

3

启发三:培养孩子的自理与独立能力

许多父母有能力和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遇到稍有困难的问题,直接向父母求助。事实上,有时这样做并不好。

一位妈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的教育经历:“教育孩子的过程让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我只是太‘认真负责’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当成了 他学习中的拐杖。有段时间,我开始学习的时候,打电话给妈妈,我离不开我。现在我让他慢慢走,逐渐让孩子失去拐杖,增强他的自理能力 。”

类似的主题也隐含在农民父亲的养育方式中。由于父亲自身知识的局限,无法帮助孩子学习。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坏事,但换个角度不是好事吗?由于父亲知识的局限,孩子只能靠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学习问题,不受父母影响。也许孩子会因此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

4

启发四: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

倾听是沟通的先决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相信每个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也许你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听完之后的行为。我们先听一个故事。

李艳芳(妈妈)忙了一整天,回到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做饭,可是五岁的女儿算术有问题,她就来找妈妈帮忙。李艳芳很是恼火,但还是压下怒火,对她说:“甜甜,我妈现在很忙,我等会做功课,多多体谅我妈!” 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后来李艳芳就忘了。这个问题。

第二天早上醒来,女儿发现作业还没做完……父母常常因为眼前的“重要事情”而忽略了听取孩子的意见,或者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的意见。在许多情况下回答孩子提出的极其简单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此外,很多家长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孩子的成长,一定时期家长的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饭菜可以晚点做,但倾听和吸收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此外,“肢体语言”也不容忽视。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结论,语言占所有影响的7%,语气占23%,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

5

启发五:平等对话,跟孩子“好好说话”

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前提。他们说话或做事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带着“高高在上”的语气。于是,从学校“教育”回来的孩子,不得不继续听从父母的“灌输式教育”,却不知道孩子讨厌父母的这种教育,所以很容易“养成” “变成叛逆的孩子。

没有父母不想努力与孩子沟通,但为什么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答案是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静下心来想一想,平时跟朋友说话用什么语气,怎么跟孩子说话,是否居高临下,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大喊大叫,音量逐渐增大 大喊的声音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吗?

放下空气并与孩子“交谈”有时比冗长的争论更有效,它可以让您与孩子成功沟通。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已关闭!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