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的第一堂课,居然是张朝阳教的。”
北京某大学金融学博士生吴晓叹了口气。
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开学的吴晓,最近迷上了各种科普直播。其中,“张朝阳的物理课”让曾经在高中物理比赛中夺冠的他“重燃了斗志”。
很多人都忘记了,张朝阳除了是搜狐创始人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17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22岁获得李政道奖学金 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并在那里完成了博士学位。然后继续做博士后研究。
张朝阳的小伙伴在开始物理直播后说:“我是著名校友,最近终于想起了我的老本行。”
如果不是他当年创办搜狐,说不定张朝阳现在正在某所大学或研究所听报道、做科研;他的名字可能还会出现在一些著名的奖项中……
/ 01 /
最有价值的,终将是知识
网友调侃:“麻省理工物理博士物理讲课直播,这是我不用花钱就能看的吗?”
不仅不用花钱就能看,医生也不看PPT,把所有的字都写在黑板上,做手绘图,当场推导:
风趣幽默,现场“挑战”薛定谔:
今年初春,张朝阳线下开设物理课,带大家演绎爱因斯坦的名言E=mc²,把一整面墙上的六块黑板擦了擦。
虽然张朝阳在26年前就已经涉足互联网业务,但物理学博士的DNA却在他的骨子里。张朝阳整节课都没读过一页书,整个课程都大量使用微积分。
不久前,有很多人来看张朝阳的纯吃瓜物理课。让我们看看张朝阳在摆弄什么。现在是真正的学习。如果你能记住你30年前学到的东西并教给别人,老板就是大人物……
从30多节物理课可以看出,《张朝阳物理课》的直播风格独树一帜。一般是从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引入,然后通过公式推导来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现在,“张朝阳物理课”每周五、周日十二点在搜狐视频上讲课,已经成为搜狐的“固定节目”。
每一堂课,张朝阳都会花很多时间,带大家一步一步详细推演相关的物理公式,从头到尾把每一个公式拆的很清楚。节点财经获悉,本周五,张朝阳将开始讨论“空间站的飞行轨迹,失速后会掉下来吗?” 一些校友已经开始期待张朝阳的推演了……
在张朝阳的带动下,专业知识的直播最近开始在直播环节发力,业内不禁开始讨论,直播的最终状态会是什么?
我们经常看的直播分为泛知识和泛娱乐两大类;其中,泛娱乐的形式在今天发展得非常好。
比如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等,填补了人们碎片化的空白。在这些类型的直播中,主播们很容易做到高频重复。每天可以唱歌,每天可以跳舞,每天可以玩游戏,每天可以卖东西。时间长了,没有多少新鲜感。
因此,平台方只能利用眼球经济吸引流量来留住用户,而这样的用户对某个直播平台并不忠诚。意识到碎片化时间被消耗的人,总是希望看完直播后,有用,哪怕这个“有用”可能只是安慰剂,这也是人们所期待的。
对于泛知识直播来说,虽然起步较晚,内容也比较严肃,但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填补观众心中的空虚。而且,受众对知识的主观消费意识强,更容易实现流量。
某头部平台的市场人士透露了一组内部数据。整个泛知识直播内容的消费效率是整体市场的2.8倍,这意味着知识直播的增长范围还是非常大的。
因此,从长远来看,知识型价值的直播会逐渐占据主流,纯娱乐性质的直播会逐渐衰落或趋于理性,所以最终的价值就是知识。
/ 02 /
知识直播,供需的潜力都未挖掘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在线直播内容矩阵将日益丰富,主播将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主播和从业者的专业性和垂直度也将不断提升。
但从细分领域来看,在知识直播的垂直赛道上,供需双方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王欣,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除了科研理想,他和他的导师都希望做好知识普及工作。
王鑫说:“我的导师在书本和网络时代曾两次尝试科普科普,但都失败了。当时的老师才40多岁,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和写。现在老师60岁了,现在戴着老花镜看手机,经常问我们这种直播和视频怎么做;导师几个兄弟姐妹的实验室,还有学生 专门负责宣传,另外,据我所知,普及知识,是很多大学教授的心愿。”
需求端的潜力更大。 《2020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有近4200万大学生和近2500万高中生,他们本身就是大量的潜在用户,而且是铁杆用户。直播的知识相对不足,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
此外,过去两年,经济面临深度转型。大部分行业都处于存量竞争时代,职场压力越来越大。成年人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更愿意为知识买单。
搜狐首创的硬核知识直播,正好可以满足供需双方的心声。而且,据节点财经观察,搜狐直播还考虑了课堂设置,有手写白板和播放功能,方便大家理解。过去,这些功能是安装在教育公司的支付系统中。
/ 03 /
有权威性,就有破圈的可能
泛知识不是一个新赛道,之前人们对它有很多吐槽,因为很多伪知识、伪科学的内容都来碰瓷,甚至“摘桃”别人的科普成果。
但早在2018年就有超过1827万人在视频平台进行学习,有的学高数、有的学CPA、还有人学法律,相当于当年高考人数的2倍,直播学习时长达146万小时。我们回想一下没有直播时,考研、考证的时候是不是还得全网找资源?
所以在泛知识类的直播中,未来还有一个趋势,那就是权威性的内容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加速破圈,这就要求保障内容标准、制定直播规则等软性制度必须跟上。
搜狐视频就是以硬核知识的形式,陆续邀请学术领域头部播主长期入驻。所谓“硬核知识”是以张朝阳这样的学霸为代表,用直播讲课的方式输出干货。
现在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陈征博士在搜狐视频开讲“奇趣的科学实验”;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包坤以在搜狐视频做出了系列节目“包大人玩科学”,教普通人看懂2021年诺贝尔奖;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科普“日全食是怎么产生的”;在北航研究人工智能的秦曾昌教授亲自给大家解密“计算工具的前世今生”……
除了基础的“硬科学”以外,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顾垒在搜狐有了固定的直播栏目《顾有容说植物》;来自农业农村部的食物学家朱大洲为大家献上《朱大洲讲食物》;要是对航空航天着迷的话,曾经担任过我国太空重要发射任务的钱航博士,也在搜狐开了一档《星际奇航》直播,都在持续更新中哦~
一次集齐这么多学术大牛,做专业的知识直播,之前还没有任何平台选择这样去做。主要是从零打造一个知识型IP需要很大成本,假如知名搞笑博主突然开始给你讲科学,你肯定也不会相信他。只有本身专业过硬的人,借助专业平台,才能快速破圈成为一个知识类大IP。
所以这就突显出了平台的适配问题,对于知识类直播来说,平台要有良好的直播生态,适合知识类内容生产。
现在的泛娱乐、短视频平台,也有知识直播,但很多真正想汲取知识的人,会认为不够纯粹。
节点财经曾与一位千万级粉丝的财经大V探讨过直播的平台问题,该大V表示,他在直播时也有许多痛点,让他有时候“很迷”:
“我在泛娱乐平台去直播,到底是让粉丝跟着我买书、买课,还是等直播时的打赏?如果我把直播里的内容用了书里的内容,会不会形成重复消费让粉丝不信任我?平台对我的推荐逻辑,是根据知识内容走,还是根据热门话题走?我要不要直播的时候经常去蹭热点?”
就像知识类书籍都会选择一个专业的出版社一样,未来知识类直播也需要转向专业的平台,探索出既符合社会对知识直播需求的直播赛道,又要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变现模式;并且根据受众反馈,灵活地调整科普的内容,平衡知识类直播的广度和深度。
有数据显示,入局知识直播赛道以来,搜狐视频自2020年至今已开播的知识达人中,全网千万粉丝量级大V占20%。可见搜狐视频也用自己的运营能力和扶持计划,让一大批专业学术人才留在了搜狐提供的土壤里,打通了普通用户与专业大V之间的知识壁垒。
毕竟在学习这件事上,要有种子、有土壤才能让知识直播形成“生物群”,最终才能构建良好的生态。
在视频行业将走向直播化时代里,希望搜狐用结构清晰的知识类直播内容、规范管理的知识社区,搭建起良好的直播生态。在搜狐的身后,可是有千万乃至上亿级别的知识类用户,都在期待搜狐持续发力,为知识共享带来新的范式。